产品快速选择器

色素历史

颜料发展史

"现代艺术家所使用的颜料,已经历经了多于两个世纪的逐步优化,并变得越来越好;而不像许多的他人那样,不得不面对越来越糟的工作条件与用具。" --David Pyle,Emma Pearce在2000年美国克劳斯出版社出版的《色素与颜料》中引用

我们很幸运地置身于这个行业,并始终致力于提供更优的色素性能与操作特性。在过去的近二百年里,最高品质的颜料系列中,永固基本的颜料占比已经由30%提升99 - 100%,而可供选择的色别数量也提升了二三倍之多。

许多早期的色素已经被一些更可靠的色素取代,而有些保留了下来,我们依然认为向用户展示一些最初的、但现在看起来仍然非常适宜的色素,是一件有趣而浪漫的事情。

 

最早的颜料

在15000年之前,洞穴人开始使用颜料来装饰他们的洞穴内壁。最早的颜料都是土系颜料,他们包括了土黄、土红与粉白。同时,他们还利用焚后的动物脂肪来取得了炭黑。这些颜料被用来绘画出光感而细腻的作品,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些模板。

 

古埃及人

已有证据表明,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古埃及人便已经具备了制作颜料的能力。他们通过水洗来提高土系颜料的纯度,并借此来提高颜料的色彩强度与纯度。同时,他们还用到了一些新的原材料。最著名的古埃及颜料是埃及蓝,生产于约公元前三世纪,这是一种由沙子和铜制成的一种蓝色粉末。这种颜色直到16世纪才被Smalt所取代,而在19世纪钴蓝则又取代了Smalt的地位。

埃及人还用到了孔雀石、石青与朱砂。他们把这些矿物质碾碎并水洗来制取颜料。朱砂被认定为最早的亮红色颜料。

植物染料是古埃及人的另一项杰作,他们找到了一种通过透明的白灰来从"混合"的染料中提取色素的方法,这个过程称为"色淀合成"。直至今日温莎牛顿在制作天然玫瑰茜红时仍利用此方式。

 

古中国人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中国的发明与发现与古埃及一样驰名世界。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明,例如钟表和纸等。而在颜料方面也同样如此,中国人对于朱红色的使用比罗马人整整提前了两千年。在古时,中国人利用把水银与硫磺加热,来生产出一种非常不透明的红色色素。这种色素直到18世纪才完全被朱砂取代,而在二十世纪末,出于更好的耐晒性的考虑,艺术家们采用镉系的红色来取代朱红。

 

古希腊与罗马人

古希腊人为艺术家颜料的发展同样做出了贡献,他们首先开发出了铅白,一种完全不透明的白色。生产的过程需要好几个月,方式是通过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把数根铅条堆积在醋和动物的粪便中。这样的方式(后来仅有小部分改进)一直沿用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那时仍在争论它是否应该被视为最好的艺术家颜料色素。这种颜料的物理结构,以及与油之间的化学反应,使它可以提供一种柔韧度极佳且持久的颜料膜。古希腊人还制造出了红铅,一种可以作为绘画底色的金属,它一直被画家们所使用,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铅系列的色素被全面禁止。

古罗马的颜料在极大程度上继承了古埃及和古希腊的方法,公元79年的庞贝便是其中最好的历史明证。朱砂,被数次证实应用在庞贝的墙体画中。在此期间另一种重要的颜料是泰尔紫,它也是最为昂贵的颜料之一。这种颜料,需要从海螺的腺体中研磨制成。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海螺贝壳,然后在地中海岸通过古代的染料生产途径制造。1908年,P. Friedlander利用12,000个海螺采集了1.4克的泰尔紫。由于其高昂的价格,泰尔紫仅仅被用来为古罗马的君主的长袍进行上色。 

 

文艺复兴时期

在文艺复兴前的一千余年间,艺术家所使用的颜料并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化。直至14世纪的文艺复兴,才带来了许多新型的色素原材料。

意大利人进一步开发出了土系颜料,他们通过煅烧的方式来制造出了深红色的"熟赭"和深棕色的"熟褐"。土系颜料的使用是他们绘画技法中的显著特征。土绿是他们在绘画肉色色调时常用的底色之一。

意大利人还在古埃及的基础上改进了铅的生产工艺,并藉此开发出了不透明的铅系颜料,拿坡里黄。但是在大家的印象中,文艺复兴的个性还当归属于天然群青色的开发与使用。

作为色素之一,天青石在开始时仅仅是被简单研磨后便投入使用。然而即使是最好的矿石,仍然含有高达90%的杂质。不过,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发现从天青石中提取出来的蓝色可以对于绘画有很强的帮助。这种明亮的深蓝色可以提供出绝佳的耐晒牢度,同时它也是已知的最为昂贵的色素材料。这种高贵的颜色也是圣母像得以呈现出高雅的蓝色的因素之一。 

 

现代色素的开端

直到十八世纪,世界上还没有实现各个洲之间的贸易互通,现代化学工业也还并未兴起。

1704年,一位德国的颜料制造商Diesbach在制造红色染料时,由于他当时已经用光了本该作为原材料的纯净的碳酸钾,便只能用混了动物油杂质的碳酸钾作为替代。然而这样一来,本该得到的红色却意外地变成了紫色和蓝色。这便是世界上第一种化学合成颜料,普鲁士蓝的离奇创造过程!普鲁士蓝直到今天仍然是一种常用的颜色,而且它具有一种奇怪的能力,它可以在白天的光照下褪色而在夜晚复原! 

 

十九世纪早期

十九世纪早期的工业革命,为色素的制造与贸易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与可能。出于市场上对更持久的颜料的需求,科学家们开始了更积极的尝试,并开发出了我们今天称之为"传统色"的颜料。

钴蓝在1802年由Thenard研制出来,它可以提供一种绝佳的透明效果,而且这种颗粒化后的蓝色具有极强的持久性。它在制陶业中被广泛应用,同时,画家们也喜欢它用来做减色和快干的效果。钴绿虽然在更早些的1780年就被开发了出来,但却在钴蓝之后才投入使用。钴紫与钴黄同样属于钴系颜料,分别在1860年与1862年问世。另一种重要的钴系颜料钴天蓝,在1805年问世。通过氧化钴与铝、磷、锡、锌等金属的结合,不同色别的钴系颜料被大量开发出来。由于钴系颜料的价格昂贵,因此对于更有性价比的蓝色颜料的研发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由法国政府悬赏出6,000法郎的奖金,来鼓励化学师们去研制成本可以控制在300法郎每千克之内的群青色。法国的化学师和德国的化学师都做到了这一点,不过这笔奖金最终被J B Guimet在1828年获得。著名的法国群青也从此问世,这种色素与天然群青有同样的化学结构,而且由于其并无天然群青的杂质而使得它的色泽更加纯正。

十八世纪末期出现的新材料,也在这一阶段的颜料开发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美国1820年对于铬的开发,为铬黄颜料的生产提供了更简单的方式。铬黄是一种价格虽低然而却具有很强不透明性的颜料。虽然铬系颜料有变黑的趋势,但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它们都始终由于具有很好的遮盖能力与性价比而被画家们所喜爱。从化学成分上讲,这类铬系颜料都有铅元素,因此在那时法律最终中止了它们的使用。

类似地,在1721年锌元素的成功提纯给十八世纪末期氧化锌的使用提供了可能。由于它的毒性更小、而且在水彩中的持久性更好,因此艺术家们更倾向于使用锌白来代替铅白。然而锌白始终受到遮盖能力较差的诟病,直到1834年温莎牛顿通过加热氧化锌才使得这一问题得以解决。这种类型的氧化锌颜料也被称作中国白。 

早在1817年,Stromeyer便研制出了金属镉,然而直到1846年,镉黄才首次被应用到艺术家颜料的生产中。随即,由于镉黄系颜料极好的持久性、丰富的色别系列、始终的色强度和高不透明性,各种镉系的黄色迅速成为了黄色系这一区域的中流砥柱。而镉红却直到1910年才被开发。

最后,这部分的历史还需要另外两种著名的艺术家颜料的补充才能完整。首先是印度黄,这是一种非常美丽而透明的颜色,同时耐晒牢度绝佳。它是通过奶牛的尿液中提取出来的,而且这种奶牛只能喂食芒果的树叶。最终这种虐待奶牛的行径被印度政府在二十世纪初期所禁止,因此一系列色素被开发出来去试图填补印度黄的位置,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一问题才得以解决。 

另一种著名的颜色是在1822年研发出来的翠绿色,然而它的出名却是由于它的剧毒特性。这种含有亚砷酸铜成分的颜料可以提供一种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都无可匹敌的、明亮而纯净的宝石绿色。然而,它的潜在毒性却足以致人于死命。有人认为拿破仑之死,便是由于他在St Helens的家中的壁纸含有亚砷酸盐的成分所导致。翠绿色正是在当时非常流行的壁纸颜料,可不幸的是,这种颜料在潮湿的条件下就会挥发出亚砷酸盐的蒸气。在这种颜料被禁止使用之前,它还被认作是导致Broadmoor犯人的主要死因。据说当时那些人秘密地收集了足够的翠绿色,然后假借绘画的名义来实现自杀!

 

现代颜料

现代颜料的开端

1856年,William Henry Perkin还是一名在皇家化学学院学习的学生。有一次,他在Greenford的临时实验室里,正在尝试着通过化学方法来合成奎宁。然而在一次提纯一种紫色染料的实验中,他意外地通过重铬酸钾,制造出了苯胺紫。而这正是历史上的第一个人工合成的有机颜料!而这也直接开启了在随后的几十年间一系列通过碳的提纯来制造大量色素的序幕。

苯胺紫作为一种染料,迅速地被流行开来,尤其是为维多利亚家族定制了许多时尚的服装。 

 

深茜红

深茜红是一种非常有争议的十九世纪最为重要的有机颜料。在1868年,它在德国被首先研发出来,它可以提供一种蓝阶的茜红色,同时具备很好的减色能力与透明性。它问世后迅速成为一种重要的核心色别,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都是最为透明的茜红色。然而在减色到很淡的颜色时,它会变得容易褪色。而现代的色素则具备更好的耐晒性能。 

 

合成氧化铁

十九世纪同样见证了马斯系颜料的发展。根据生产时不同的潮湿及温度状况,这一"土系"颜料可以包含了一个宽泛的范畴,其中有一系列的棕色、红色、黄色及黑色等。最早时,它们更倾向于不透明的特性,而且色彩的强度远胜于利用自然的泥土所制成的颜料。而到了二十与二十一世纪,由于天然土壤的日益减少,它们变得更为重要起来。

 

印象派

在十九世纪,由于大量新型色素的井喷式开发、金属管的发明与使用、铁路系统的完善,这些综合因素给画家们带来的出门绘画的可能性与便捷性。带着封装在金属管中的明亮的新颜色,有很容易就可以实现去乡下写生的想法,这直接为我们带来了这个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阶段。 

 

二十世纪

新世纪里,色素仍然持续了高速的发展。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二十年里,Hoechst公司研发出了"汉莎"系列黄。这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色素,具有很好的耐晒性能、明亮的色调好很高的透明性。我们现在称其为柠檬黄,不过这个系列在其基础上又发展出更多的、更深的黄色系列,至今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颜料系列,只是其化学成分会更加复杂。简言之,它们的成分中含有带有乙酰替苯胺的重氮亚硝酸盐。它们不再像从前一样成分简单,可以单纯地以化学结构被命名为"铬系"或"钴系"颜料了。我们用了一些简单的新名称作为替代,比如"温莎黄"的成分其实就是偶氮中黄。红色系也与其类似,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许多新的色素成分便开始应用于这一色系了。

本世纪最为重要的色素发明当属钛白。虽然这种色素早在1795年便已被认定,不过直到1920年人们才找到一个经济的方式来提纯此金属氧化物。由于其无毒、色强而且完全不透明,钛白迅速成为了艺术家们最喜欢的白色。

1936年,英国化学工业公司开发出了酞菁蓝,我们现在也称之为温莎蓝,它可以提供一种透明的深蓝色,且价格适中。它最有价值的一点是它的混色特性,而且它即便是在减色之后仍然能保持一种色强度很高的状态。

另外一组重要的色素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二氢喹吖啶从这一时期开始被用于颜料生产,其中的代表是永固玫瑰和永固洋红。它们成功地填补上了粉红与紫色这一部分的色彩区域,而且这个透明的色彩系列具有极高的耐晒牢度。在随后的50年中,该系列里大量的其它颜色,从深茜红到金色,都被开发了出来。这要归功于化学的功劳,二氢喹吖啶本身被用作为永固深茜红色。

 

还能更好么?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许多人工合成的有机色素不断地涌现出来。二萘嵌苯系列、吡咯系列与芳基系列(如汉莎黄)都投入了生产的使用。同时还开发出了一些新色调,它们为水彩的配方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并可以为其混色或上光提供更好的透明性。还有一些更加耐晒的色素取代了传统的色素。我们有理由值得庆幸自己生活并绘画在这个时代,过去的画家们一定在祈祷能够活在当今该有多好!

 

感谢汽车工业!

由于汽车必须要忍受并适应外部的天气状况,无论是日晒还是暴雪或者沙漠,这便对其所使用到的色素原材料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画家们应该庆幸并感激汽车工业,正是由于他们的飞速发展才给我们带来了今天所使用的各种红色、黄色和紫色等材料。 

 

当今的艺术家色素

我们当今所使用到的各种颜料可以相对均衡地按照其历史性分为以下的不同种类型。按照其历史性,我们可以概括性地将其分为三大类: 

1,土系颜料 - 赭,棕,褐,马斯系列
2,传统颜料 - 钴系,镉系,钛,群青
3,现代颜料 - 酞菁系列,二氢喹吖啶系列,吡咯系列,芳基系列

从化学角度上而言,颜料可以按照其成分中是否含有碳元素进行归类。这样的归类方式需要更高的技术性,但是也会更加精确。其归类方式如下(实例用斜体标注):

1,无机系列 - 土系,矿物类(朱砂),合成系列(钴系)
2,天然有机物(玫瑰茜红)
3,合成有机物(二氢喹吖啶)

 

标准

与其他事物一样,我们都希望可以探究其内在规律,然后将其整理成一套通用的标准。在美术材料行业同样存在着一系列的不同系统,用来帮助艺术家来辨识或了解他们所希望了解的相关知识。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自身对于颜料色素的特性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并希望将其实践于我们的实际生产中去。同时我们也希望获取关于色素的耐晒牢度方面的信息。关于一种颜料的特性,需要同时标注于参考书籍和制造商的色谱中,它们包括了该颜料的颗粒化程度、着色能力、渗透能力、透明性/不透明性、色偏、干燥速率等等。同时制造商也应该提供该颜料的耐晒牢度以便艺术家选择。

实际上,在这一层面并没有固定的一系列标准,毕竟即使是画家自身,不同的画家对于颜料的需求也是千花百样的。我们非常幸运地拥有一个在行业内最高级别的产品系列,而且我们所提供的信息也足以满足常规的需求。不管怎样,大家都会希望了解关于色素的更多信息和鉴别标准,这也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由于现代有机色素的发展,而色素实际的化学成分名称往往显得过长,因此我们有了新的命名方式。在《国际色别索引》(Colour Index International)当中定义了每种色素的索引号以及其相应的耐晒牢度等信息,以此来保证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自己所使用的颜料。大多数美术材料制造商都公布了他们产品中所使用到的色素信息。

 

ASTM

ASTM是美国试验材料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Material)的缩写。ASTM为各种材料建立了相应的一系列标准,其中也包括了耐晒牢度这一关键指标。颜料的耐晒牢度也是艺术家们最为熟悉和关注的指标之一。色素在用白色进行减色后,同时在人工加速和自然日光两种条件下进行测试。等级I和等级II可以被认定为"适合艺术家使用的永固色"。通常美术材料制造商也利用类似的方式来为颜料产品界定等级,如果没有ASTM的标注,那通常说明颜料中所使用到的是新式材料,也没有为ASTM所检测完毕。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可以以厂家的标注作为一个参考的标准。